解構台灣菜的醇粹風味:
思想起文化廚苑
當外國友人向你問起「台灣菜是什麼」,你心裡想的有哪些菜式與菜色呢?
如何定義台灣菜、料理台灣菜、以及呈現台灣菜,正是思想起文化廚藝學苑創辦人楊昭景積累32年的學術教學與研究後,退下教職後的新任務。讓兼容並蓄的台灣文化,在每季特別規劃的菜式中,系統化地以料理娓娓道來,豐盛且多元的台灣味。
位在高雄左營區文守路的「思想起」文化廚苑,每週一~三晚間時段預約制。
雄厚的餐廚學院背景 在餐廳實踐台灣菜的文化研究
楊昭景曾任職於國立高雄餐旅大學,在擔任廚藝學院院長前後,研究客家菜文化後進入更大範圍的台灣菜,集結中餐廚藝與飲食營養、飲食美學與飲食心理學的豐富教研經驗,退而不休,當放下在校園中對學生職責,又躍身擔起更大的社會教育責任,「責任更大也更有挑戰」的社會實踐場裡。
每季菜單依自家在屏東種植的農田,餐廳蔬菜的來源,菜色內容跟著季節種、跟著時令煮,需要的海鮮與肉類都會精挑細選產地來源、友善環境的供應業者。
32年的研究與教學生涯中,多次帶著師生到產地,觀察自然脈動與變化。提倡綠色飲食、友善健康與環境的理念,但不需強求何種方式,食材儘量自然安全就好。
隨著季節時令結構設計菜單 讓豐富的台灣菜式精緻出場
「菜單設計的結構很重要、台菜有17種風味且不停在變動。」楊昭景在餐廳上菜不需講課,卻會努力「備課」。因此在思想起文化廚苑裡,每季所做的菜單規劃,有如學期課程規劃,內涵是豐富的台灣菜式,具備起承轉合。
昭景卸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廚藝學院院長身份,創立了「思想起·文化廚藝學苑」,繼續實踐台灣飲食文化的研究。
楊昭景把台灣飲食文化的研究落實在菜單設計裡,將台灣菜3個極具特色的構面,以原料、醬料、味型分門別類。
1、原味體驗
前菜的開胃是味蕾最純淨的時候,須依序品嘗鮮、甜、酸、鹹,循序漸進,透過不同菜色訴說台灣史地與文化習俗,外場服務上菜並有專業說菜,吃下肚的外加學知識,飽而不膩。是前教授結構學派的真功夫。
由右至左嚐4種原味。先吃下新鮮干貝才能嘗到極鮮,再來是冰心栗地瓜的甜、雙味小黃瓜的微酸、及鹹味的鯛魚皮酥。
2、台灣特色黑白切
「醬料」是黑白切的核心。黑白切可追溯至1940年左右,因農業時代較為惜物,養殖的豬仔,任何部位都可以水煮並沾鹽水吃,逐漸成為以閩南族群習慣。在日本時代後,台灣接續發展出的搵醬,如台化的美乃滋(又稱白醋)、蕃茄醬基底的五味醬以及蒜蓉醬油。
台灣特色黑白切有如宴客餐的冷式拼盤,食材與料理卻非常講究。以蕃茄醬為基底的五味醬、4種醬油調製的蒜蓉醬、以及薑汁薑黃美乃滋醬做搵醬,色香味俱全,更有營養考量。
3、複合味型
透過六道菜六個風味的混合,訴說台灣從古至今所發展的歷史文化演進。以航海時代開啟,也有原住民香料、日本時代的味噌、台灣獨有的三杯,也有以往大菜式在最後一道做為「紮肚」的米糕,在「思想起」由楊昭景發想規劃菜式細節,再由專業的主廚實現。
將荷蘭時期台澎海域的土魠魚和海虱目魚(現代仍以海域中的虱目魚為主)做為「海洋珍寶匯福袋」設計內涵。以高雄林園魚社長的龍虎石斑魚骨熬製的高湯中放上荷蘭豆仁,打開蛋皮,和著湯吃下虱目魚、𩵚魠魚、生態蝦、蝦膏等豐富食材。
在「思想起」每季或客製的菜單中,這道「蒸烤宜蘭酸菜卵香魚」由於大受歡迎,已成常備料理。取出魚刺保有豐盛魚卵的宜蘭養殖香魚,經由炸滷蒸烤4道烹飪手續,再將令人垂涎的美味酸菜夾在香魚裡,這道是提醒台灣早年無冰箱,婦女多將葉菜發酵的時代回憶。
疫情是危機也是轉機 思想一開、更能開心工作
思想起開業不久便遇上新冠肺炎疫情,一開始的營業時間原是每週二到週六的晚餐餐期,在2021年5月全台餐廳必須配合疫情政策之前,楊昭景正準備母親節特別活動,邀請了30個單親媽媽帶著孩子到思想起免費用餐,好好和孩子交流,碰上疫情只能暫停營業。
「危機就是轉機。」退休不久反而掉入餐廳經營的煩惱,每天腦子都在和成本、折舊攤提、損益表打架,因疫情而被迫休息,讓她想通。楊昭景決定應隨心自在,並思考開業初衷,原是要讓餐廳成為台灣文化傳播的平台,以交流做社會教育、關懷弱勢族群,因此決定改為每週一~三晚上6點到9點開業,週末則回歸農田做農婦。
而透過主廚使命必達的用心料理,才讓楊昭景與家人用心栽培的作物,能傳遞好的作物是值得透過飲食、好好品味的想法,如此才能具備生活品質,與人交流才有活力、有內涵,正是思想起傳達生活飲食美學的經營底蘊。